心理咨询个案改变的迷思&焦点短期咨询的考虑

2014-12-03 20:51:19492

在校园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这样对学生说:
 
「答应老师,以后不要再这样了/以后不要再犯了/以后一定要改过来!」
 
「希望你在跟老师谈过之后,再也不要有这种事发生/不该做的就不要再去做了/能有一个新的开始!」
 
「为什么不早点告诉老师,如果说,问题就不会这样了!」
 
当我们说完上述类似的话语时,我们底给了来访者些什么?而来访者听了我们的话之后,他到底能做些什么?他的问题被解决了吗?
 
心理咨询的终结目标是要协助当事人获致行为改变(change),可是,改变从何开始?又到何处去?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许多心理咨询工作者。
 
换言之,许多个案在接受辅导后,为什么不能接受师长或辅导教师的建议而改变其不适应之偏差行为?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下面的几个角度加以探讨,然后再据以提出问题解决的咨商技巧或策略。
 
 
一、个案改变的迷思与省思
 
1、改变从何发生?
 
长期以来,当辅导人员面对当事人改变的情境时,当事人往往会出现「全有或全无」(all or none)的两难境界;换言之,当事人若非全盘接受辅导后的要求,要不就是拒绝改变,然而不论是接受或拒绝改变,其结局几乎都是「难以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辅导的成效长期以来一直偏低的主因。
 
从实务的角度来看,任何个案问题的形成绝非一朝一日之故(危机个案除外),而若辅导竟在短期间内要求个案改变,对个案而言,毋宁是一件超出个人负担而无法承受之结局,辅导效果不彰也就不言而喻了。
 
2、个案的改变如何发生?
 
在辅导的历程中,当事人对自我的觉察往往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所以,如何使当人获得「洞察」(insight)便成为咨商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洞察并不等于问题解决,许多在洞察的个案在离开咨商情境后,往往有不知所措,甚至有咨商无效的感觉出现。
 
因此,如果在个案产生洞察或自我了解之后,能有一个机会让个案检视并实作「改变」,则改变有发生的可能。所以说:「改变是从咨商结束后才开始的!」
 
3、个案为什么愿意改变?
 
多数个案在接受辅导后,多半会有改变的行为出现,遗憾的是,这些改变的事实往往极为细微,甚或改变的程度不能符合辅导的事实,在缺乏积极增强与被关注的情况下,个案很容易放弃已踏出的第一步而回到原点,辅导于焉失败。
 
因此,在当个案接受辅导之后,如果辅导教师能持续注意个案改变的任何蛛丝马迹,并予以适当的增强与鼓励,个案改变的动机因而被加强。据此而言,在过去一致认为改变是个案的责任的说法,似乎应加以修正为「个案的改变是辅导教师与个案共同的责任。」
 
 
4、个案改变的切入点在那里?
 
个案问题的形成其是相当复杂的,因此,如何介入?如何对焦?一直是许多辅导实务工作者所欲寻求的答案。在多数的情况下,辅导者多以当事人当下所出现的问题或偏差行为做咨商的介入点,例如:针对作弊的个案,处理的介入面多以消除作弊行为为目标。
 
事实上,当事人在决定作弊之前的重要事件才是促使他作弊的主因;因此,「为什么是现在」(why now)而非更早就有作弊情事出现,实是辅导者需探讨的焦点。
 
5、个案改变的方法从哪切入?
 
寻找足以促成个案改变的方法或策略是每一位辅导者所关切的问题。传统上,辅导者习于从个案挫败的经验中找寻解决的方法,以学生作弊个案为例,辅导会问:「有什么方法可以不作弊,但又使成绩变好的方法?」
 
这种问法只有使个案陷于更深的挫折中,因为就是因为不知如何准备功课加上其他的挫折,所以才要作弊,这样的结果变成是「问了等于白问」。因此,找寻一个人在挫败经验中的例外(成功)事件,往往给个案带来一线光明,个案改变的方法也就由此而生。
 
6、个案的改变可以被看到吗?
 
要求个案改变当下的偏差行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辅导者花费了许多精神劝说个案改变却不得要领,这个问题的真实原因极可能是个案看不到改变会给他带来什么好处,或者是说,改变后的当事人会变成什么样子,基于不了解、不安全,甚至无法掌握自己的情形下,个案往往拒绝改变。
 
 
因此,如果在辅导的过程中,辅导者陪同个案用想象的方法,一同走一遍未来改变的路程,并随时提供各种可能出现之状况与危机,当一个人有机会预见改变对个人的影响时,个人往往乐于接受辅导的安排而接受改变。
 
二、焦点短期治疗的技术与策略
 
针对上述的咨商迷思,下列几项咨商中可供运用的策略与技术籍供参考。
 
1、一小步的改变会造成推波效应
 
正如前述,改变不是全有或全无的现象,改变也不会一夕之间发生;因此,辅导者如能协助个案从他所能接受的范围,或个案所能做得到的为,踏出第一步,并给予适当的增强,则个案会因成功的第一步而感受到改变给他带来的好处,改变于是继续发生。
 
2、找出挫败经验中的例外事件/经验
 
对个案而言,挫败的经验并不是一个不堪回首的事实。在挫败经验的回顾中,往往会发现个案其实也曾经有过成功的经验。了解当时经验中个案何以有愉快或成功的感觉出现,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于是出现。
 
换言之,「问题解决的方法早已存在于个案身上,不假外求。」强调在过去挫败中的成功经验,改变有可能发生。
 
 
3、已经做过但无效的方法,千万不要再试
 
挫败或无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只有更增加个案的无力感,所以在咨商中,辅导者如果问个案:「事情已经是这样了,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解决?」或是说:「或许你做的还不够,还应继续再努力……。」这种说法只有加深个案挫败感。
 
因此,个案如果曾经尝试过但却无效的方法,应该立即摒弃。新的方法才有新的希望,「建立新的行为习惯」便成为咨商中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了。
 
4、后设认知(metaphor)的采用
 
所谓后设认知的意义便是将个案未来可能发生改变的结局预先呈现在咨商情境中,而使个案因为能预见改变的方向而出现改变的动机。个案之所以成为个案,多是因为深陷于当下问题的情境中而无法摆脱影响,所谓「短视」正是多数个案的问题。
 
因此,开拓个案自我的视野,有助于让个案预见改变对个案带来的好处,而使个案乐于改变。例如,辅导者对一个执意休学的学生说:「你要不要说说看休学以后,你的生活会变得怎么样?」诸如此类的问话,有可能促使个案看到休学后,原来生活中遭遇到这么多没有想到问题,原来陷于情绪化中的执着也就开始松动了。
 
5、家庭作业与追踪
 
辅导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它与生活结合之故,任何成功的辅导如能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辅导者应与个案一同来商量如何落实于生活当中,这也就是家庭作业的安排。然而家庭作业的安排并不能保证个案一定能成功的实践。
 
因此,辅导者应告知个案于若干时日后(通常不要太久,2至3周为宜),他将希望有个机会,不拘任何形式的方法,协助个案一同检视个案在家庭作业的实践当中所可能遭遇的任何问题,这样一来,个案不仅要为自己行为改变负责,也要为辅导者的要求负责,更重要的是,个案会有一个机会与辅导者一同再次检视他可能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他所可能遭遇的难题。
 
透过家庭作业追踪的策略运用,个案的信心乃逐渐增加。
 
 
 
作者:萧文
 
美国密苏里大学谘商心理学博士台湾暨南国际大学谘商与辅导研究所教授。1879项目专家委员会、讲师团成员。曾任:台湾彰化师大辅导与谘商研究所学生辅导中心主任、辅导与谘商研究所所长﹔台湾暨南国际大学谘商与辅导研究所所长、台湾暨南国际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台湾辅导与谘商学会理事长。
 
专长为:谘商实务、完形治疗、积极心理学、谘商督导、幽默谘商、企业谘商。
 
萧文教授在1879计划中担任的训练课程有:完型治疗理论与技术、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技术、企业员工咨询等.
 
 
文/ 萧文(1879计划网站引用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独家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报名1879计划,请点击我要报名

实时了解1879信息,请关注1879公众号